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、慢性病高发等重大社会挑战,服务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,山西大同大学依托护理学院与体育学院,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、中国医学科学院、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水平院校,以及大同398博爱康养服务中心、大同市锦泊运动康复中心等地方机构,共同成立“主动健康管理与老龄护理科技创新研究中心”。本中心致力于构建“体医工融合”的跨学科创新平台,推动健康管理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转型,助力区域康养产业发展与老龄化社会健康治理。
一、建设目标与意义
研究中心聚焦老年人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,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多学科交叉,重构健康服务体系。重点围绕“健康评估—风险预警—运动干预—护理支持”全链条,开展前沿研究与实践应用,推动“被动医疗”向“主动健康”转变,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,延长健康寿命。同时,中心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推动养老产业智能化、标准化发展,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。
二、研究方向与特色
中心设立四大研究方向:
1.老年人主动健康监测与运动干预处方:研发无感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监测技术,实现健康数据实时采集与个性化运动处方生成。
2.老年疾病的运动干预与护理技术:针对心脑血管疾病、骨关节病等开展运动康复方案与辅助设备研发。
3.智慧养老技术与服务模式:融合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,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。
4.老年运动心理与社会支持研究:探索“运动—营养—心理”多维干预策略,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。
研究特色体现在:
1.跨学科深度融合:整合护理学、体育科学、医学、信息工程等多学科资源,形成“护理+体育+工科”协同创新体系。
2.产学研用紧密结合:与医疗机构、康养企业共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,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。
3.社区联动与普惠性:以社区为试点推广低成本、易操作的智慧康养方案,惠及农村与偏远地区。
三、团队与平台建设
中心汇聚了一支跨学科、高水平的科研团队,由段爱旭教授领衔,涵盖护理、运动医学、生物力学、数据科学等领域专家。聘请刘颖斌、顾耀东、朱大海、向冬喜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,提供战略指导与科研支持。
平台建设方面,中心将打造:
1.老年健康动态数据库:整合社区、医院与可穿戴设备数据,构建覆盖10万老年人群的多模态数据库。
2.智能运动健康研究中心:包括骨骼肌健康实验室、运动与体重管理实验室等,配备先进运动捕捉、代谢检测与AI决策系统。
3.校企联合平台:与华为、华大等企业共建智慧养老实验室,推动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。
四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
中心注重“科教融合、产教协同”,通过重构课程体系、建设“双师型”队伍、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,培育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康养专业人才。同时,面向社区开展“银龄科普行动”,推广健康知识;参与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、智能化升级。
五、建设规划与预期成果
未来三年,中心将分阶段推进科研平台建设、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,预期实现:
1.申请专利3-5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;
2.开发智能健康产品3-5款,推动在社区与机构中示范应用;
3.培训专业护理与康复人才3000人,就业率目标≥85%;
4.形成可复制的“大同模式”,在降低老年人跌倒、急诊发生率等方面取得显著社会效益。
山西大同大学“主动健康管理与老龄护理科技创新研究中心”将以科技为引领,以服务地方为己任,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体医融合创新平台,为实现“健康老龄化”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